来源:福建新闻网|时间:2016-11-21|栏目:健康
方小康带病为患者检查身体
荆楚网讯 记者 张城 通讯员张朝珍 刘世民
每天早上8点,当方小康杵着拐杖刚走进万密斋医院门诊室时,已经有病人在等候着他了。他打开电脑,简单准备一下就开始为病人看诊,神情专注。只是办公桌一角堆放的各种药品提醒着他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。
“心脑血管病专科及糖尿病专科主任、内二科主任”这些响当当的专业名头证明着他的实力。有的病人慕名而来,却不知道方小康也是身受癌症折磨的重病患者。55岁的方小康患病后体重不足40公斤,头发因化疗所剩无几。尽管身体虚弱,但他仍坚持工作,仅去年一年就坐诊近3000人次,收治住院病人300多人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“医者父母心”。
身残志坚 坚守医道深得患者信任
方小康出生仅7个月被医院诊断为小儿麻痹症,致使右腿致残。但他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,克服身体缺陷坚持学习。1979年罗田县万密斋医院建院,年仅18岁的方小康进入医院,经过努力他取得大专文凭并取得主治医生技术职称,主攻心血管学科。2000年,在他的倡导下,医院开设了心脑血管病专科,填补了空白。3年后,他又建议医院设立糖尿病专科得到院领导认可。
除了自己精心钻研业务,方小康还将这种氛围带到了科室。有些医护人员不会用对于检查仪器不熟悉,方小康就手把手地教;有些人不会看心电图,他就自己一步一步指导。经过多年建设,他所在的科室在罗田业界已经小有名气。他的弟子兼同事张良这样评价他:“我的师傅身残志坚,医学上很多方面比常人付出得更多,我们都很敬重他!”
从事医疗临床工作20多年,方小康多次在武汉同济医院等大型医院临床进修、理论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。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,不仅让他得到了同行的认可,更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。
在罗田提起方医生,他的病人都竖起大拇指:“方医生的好,没得说!”当地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陈叙是方小康的“老病号”,患有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多种疾病。陈叙对于方小康有超乎寻常的信任,“一般他来了只找我,我不在他宁愿等或者换医院。”方小康说,曾经也介绍过其他同事给陈叙,但只要方小康在上班,陈叙仍然只找他。
方小康不仅医术高超,医德更是有口皆碑。“医学是科学问题,来不得半点虚伪和作假,病人的病情我们知道的就诊治,不知道的帮忙联系其他医院,绝不浪费病人一分钱……”,只要病人有需要,他就不厌其烦地帮忙解决。
听到患者、同事的高度评价,方小康总是很谦虚的摆摆手。“大家都过奖了,我生病了还来医院上班,一方面是我对医院、患者有感情,我亲眼见证了医院从三片瓦房到三栋楼的发展历程,而且还有这么多患者信任我、需要我,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我自己的治疗,专心工作能帮我分散注意力,减轻疼痛。”
身患癌症 仍心系患者坚持坐诊
2014年9月,在外出差的方小康突感腹痛难忍,起初以为是肺结核老毛病复发。他不以为然,照常上班。2015年1月,他被同济医院专家确诊为四期肺癌。医生告诉他活不过20个月。得知自己的病情,他第一时间提交辞呈。经过领导再三挽留,他才收回辞职决定。医院领导知道此事后也非常重视,专门邀请武汉的专家为他会诊,制定治疗方案。
尽管重病在身,方小康还是坚持按时上下班,在门诊室接待病人,对于那些老病人,他总是亲力亲为,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他还会抽时间去病房查房。方小康说:“只要身体扛得住,我就要坚持诊疗。”如今,每天除了打针他还有大把药物要服用,仅软坚散结丸剂就得吞下四五十粒。更严重的是,随着肺癌发生骨转移后,他的右胸口总是疼痛难忍,只能靠吗啡镇痛。
“方医生,你不会有事的,好人是不会死的。”许多他曾救治过的病人知道他患癌自发前来探望,有的人看见他日渐消瘦当场落泪。
方小康因为经受了19次化疗,身体非常虚弱,或站或走,都让人禁不住想去搀扶他。但是一穿上白大褂,他像换个一个人似的,立刻精神抖擞。在采访中,方小康对着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面对病人,医生再苦再累都会坚持下去,我相信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我,去帮助更多的人。”